近期,虽然不是野生菌上市季节,但走进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特色产业园区,在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生产、包装、搬运野生菌产品,现场一派忙碌景象。董事长余跃先介绍:“公司生产的食用菌山珍煲、松茸酒、松露酒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速冻松茸、牛肝菌常年出口意大利、法国、德国等国家。2023年,公司总产值突破1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2亿元,利税总额380万余元。”
近年来,南华县立足野生菌资源禀赋,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云菌”品牌为契机,做足“菌”文章,夯实“菌基础”、培育“菌主体”、延伸“菌链条”、探索“菌科技”、提升“菌价值”、叫响“菌品牌”、擦亮“菌王国”。2023年,全县实现野生菌产业综合产值61.7亿元,增长40.1%。
“党建引领+组织推动”,夯实“菌基础”。把野生菌产业纳入全县“十四五”“八大”重点产业之首来培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完善发展规划,成立工作专班,同步成立野生食用菌产业链党总支,下设12个党支部,将政府部门、龙头企业、乡(镇)、协会、合作社等资源整合起来,打破地域、领域、条块等限制,把基层党组织阵地前置内嵌到产业链各环节,着力解决野生食用菌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的堵点难点问题。
“龙头带动+主体培育”,延伸“菌链条”。启动占地1200亩的南华绿色食品园区项目建设,坚持园区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推进,引进年产5万吨野生食用菌深加工生产线、年产1500万菌棒及3000吨食用菌生产基地等5个项目落地绿色食品园区,着力构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全方位服务规上野生菌生产加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实施“主辅分离”,推进“个转企”和“企升限”工作。目前,全县有野生菌加工企业14户、野生菌购销专业合作社18个、野生菌餐饮市场主体311户。开通南华至昆明长水国际机场邮航直达专线,新鲜野生菌13小时可达上海、12小时可达深圳,2023年实现电商交易额3.96亿元,增长23%。
“基地建设+规范管护”,促繁“菌产业”。制定《南华县松茸等食用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等,落实封山育林育菌“七不准”村规民约,划定松茸、牛肝菌、松露等重要野生菌主产区,落实天保、生态管护人员进行重点管护,打造野生菌稳产、高产良好生态环境。在全省率先推行“公开标底、竞价承包”方式进行菌山开发管理,推广菌山承包经营面积50万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10万亩,全县累计封山育菌面积200万亩;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公司+农户+基地”“飞地经济”等食用菌发展模式,引进上海雪榕等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新品种、示范新技术、转化新成果,补齐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短板。目前,建成以松茸、牛肝菌、块菌、大红菇等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1片5810亩,发展羊肚菌、香菇、榆黄菇等11个食用菌种植5000亩。
“科技引擎+技术创新”,提升“菌价值”。成立李玉院士及院士团队工作室、南华野生菌研究院、野生菌大数据中心等,形成野生食用菌“生产、加工、研发”一体化的菌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在雨露乡建成白蚁鸡枞菌保育仿生种植基地300亩,形成“林—菌、牧草—菌、农—菌、纯菌”等多种白蚁鸡枞菌种植模式,实现鸡枞菌大规模全野生种植技术创新,2023年基地种苗产能年产达10万苗,实现收益1500万元,累计用工1800余人(次),带动群众打工增收60万余元。南华县野生菌交易市场已成为云南省最大的野生菌交易市场。2023年,野生菌集散交易量1.2万吨,交易额15.51亿元。
“品牌培育+主流发力”,擦亮“菌王国”。积极培育区域野生菌公用品牌,“南华松茸”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申报注册“南华青头菌”“南华鸡枞”“南华干巴菌”“南华鸡枞油”4个地理标志,建成“一村一品”野生菌专业村5个,南华“世界野生菌王国”的金字招牌持续擦亮。
(来源:县工信商务科技局李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