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南华县丨“产业发展+文化互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日期:2024年07月05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年来,南华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产业优势、生态优势,深入探寻产业富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以产业发展为纽带,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资源优势,把产业发展路径打造成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共同致富的“幸福路”。以“农”立业,大力发展野生食用菌、萝卜、肉牛等农业产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带动各族群众参与到“种产加销”各个环节。2023年种植食用菌7200余亩,野生菌交易量达1.2万吨,菌产业综合产值达61.7亿元。种植巨菌草4.26万亩,畜牧业产值增长6%。萝卜种植面积超过9万亩,实现户均增收15000元以上。以“工”强业,持续释放工业经济发展红利,匠星饲料、驰恒环保等项目建成投产,野生菌加工产业园兼程并进,交易中心双创中心主体工程全面完工,绿色食品园区从无到有,飞象啤酒云松食品等5户企业成功落地,形成“一园两片区”发展格局。以“绣”拓业,深挖彝族刺绣产业发展潜力,建立“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彝绣合作社+绣工”四级发展模式,形成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全彝绣产业链,彝绣产品销售收入达4858.69万元,彝绣产业成为助力农民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幸福产业”。

以特色文化为汲养,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促进各民族全面交流。深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培壮民族团结进步之根。大力挖掘、整理张舫烈士的革命事迹、中共镇南师范党支部、大田边纵八支队、马街烈士陵园等历史红色文化,带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成共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示范街区2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1个、主题公园1个。实施文化“双百工程”,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促进“镇南月琴”“火草麻布混纺技艺”等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22个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列入省州非遗传承项目名录,认定非遗传承人省级10人、州级21人,全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位居全州第一。

以美丽宜居为底色,在共建共治共享上促进各民族深度交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将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作为增进民生福祉、厚植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新底色”。“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共居,以政治引领聚合力、法治保障强定力、德治教化促内力、自治基础激活力、智治支撑增动力,构建社区大党建格局,以联企联村联组联户“敲门行动”开展“法律六进”服务,着力打造共治共享社区民族事务治理格局。“以旅促融”,携手互嵌家园,积极探索“民族团结+文化旅游+乡村振兴”模式,依托德茂温泉庄园、凤山湖景区、雨露阿呀噜田园农庄、田园牧歌农场、彩虹帐篷露营地、蘑菇小屋精品民宿等多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打造民族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景点,形成乡村生态旅游的新业态、新亮点。风华雨露景区、德茂庄园景区创建为3A级旅游景区,雨露蘑菇小屋获评云南省丙级等级民宿。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334.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63亿元。“以治促融”,缔造和美生活,聚焦“自治+便民”,优化“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积极推动网格赋能、力量下沉,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实施农村污水治理项目,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上一条:南华县财政局坚持三字方针 兜牢“三保”底线
下一条:南华县采取“四项措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集镇生活污水治理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质增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