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源,曾出任陕西省省长、北洋政府代总理,这样一个历史名人,文经武略,出将入相,成就卓著。这样一个人物在我们南华留下一庙三书三碑。
“一庙”,也就是一座庙,在我们《镇南州志》中这样记载,过去呢,在灵官桥这一带,有一座灵官庙,李根源在民国元年,也就是1912年的时候下令将灵官庙改建成“郑和庙”,但是后来呢当地老百姓不知道郑和为何神,就毁去了像,重新立了灵官老爷像,庙旁有明代三孔石桥现在还存在着,它是我们“镇南八景”之一的“平桥烟柳”。
“三书”,也就是“三本书”,其中之一呢是李学诗著的《 过镇南州怀三保太监郑和》。李学诗,字希白,号罗生山人,云南腾冲人,应该说是李根源的族兄。毕业于云南讲武堂,1911年参加张文光领导的腾越辛亥起义,半生戎马,南征北战,于1919年授陆军少将,奉命察勘滇缅边界,后来因为触瘴,双耳严重失聪,后来到了苏州与李根源生活,一直到1930年去世。李学诗文武兼备,著有《滇缅边界记》四卷、《罗生山馆诗集》四卷、《罗生山馆文集》一卷、《治平吟草》诗集四卷,这些都收录在后面的《永昌府文征》里面,那么,让我们讲讲《 过镇南州怀三保太监郑和》,其中有诗云:有明太监郑三保,家住滇西镇南道。那么,这样一首诗呢,民国元年的时候呢,南华这里是属于镇南道;其二呢是李根源著的《滇西兵要界务图注》,这里面专门介绍了从昆明出发一直到腾冲、腾越之间的战略军事要地、各处的民风民俗和是否可以驻防,在写到镇南州时,特别标注了“明三保太监郑和,州人也。”这样一段话,表达的意思,郑和是镇南州人;第三呢,《镇南州志》民国《镇南县志》里面还有我们”梅花老人“清末举人郭燮熙之子郭荫超,有一篇文章叫作《明三保太监郑和事略考》,这一篇考证文章非常有意义,它是以”梅花老人“郭燮熙的儿子的名义收录在《镇南州志》里面,构思轻巧、言辞独特、逻辑严明、内涵丰富,读后令人思考,也为后人研究郑和留下了很多详实的资料。
“三块碑”,1911年,李根源在南华立“郑和故里碑”,有两块,分别立在镇南州城东门,当时我们的东门叫巩华门,还有西门,叫来远门,立在东西门楼的旁边,还有一块相同的摩崖石刻在石门山摩崖镇。“郑和故里摩崖石刻”被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列入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目前,还有一块完整的“郑和故里碑”保存在鹦鹉山公园内。
航海家郑和与南华的关系相关文章分别刊载于《郑和研究》《云南日报》《云南档案》《金沙江文艺》和楚雄文化大观,当时拍了《探秘郑和故里》上中下三集:分别是《李根源留下的一个悬案》《有道老人真有道,深情赠我一枝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还有由黄河出版集团公开出版的《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文集。
李根源先祖李德原籍山东青州,后来跟着沐英来到云南,担任楚雄卫,前所千户,也就是在我们南华这一块土地上担任千户,李根源先祖李德曾在镇南州(南华)前千户所担任军政长官,作为当时抓捕元朝地方军政长官之后郑和、姚安人杨庆、大理人洪保等318名儿童,应该说,李德是参与者和见证者。
明洪武四年(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4岁时被父亲马哈只米里金(滇阳侯)送到镇南郑姓回族家避难,马和到镇南后,“遂袭其姓”,改名为郑和。1382年,郑和11岁时被沐英在镇南俘获掳往南京,同时被掳的还有姚安人杨庆,大理人洪保。故镇南是郑和成长故里。明代大太监洪保是云南大理府太和县人,与郑和、杨庆是同乡。洪保作为郑和下西洋使团的副使,当年跟随郑和七下西洋。另一位则是杨庆,云南姚安人。杨庆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代替郑和,接任南京守备,也就是当时南京的最高军事长官。
野生菌王国南华处在滇池洱海间,“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上,将成为滇中楚雄西部主城区,连接起南方著名的古丝绸之路;同时,南华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人生的出发地,他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七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领航人。
郑和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是“最有功于今世之文明者”,是“善航海辟新地之冒险家”,是“中国对外开拓进取的象征”,是云南人的骄傲,他曾经生活在南华的这块热土上,也是南华人民的骄傲。李根源所立“郑和故里碑”,是南华人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和一张文化名片。“郑和与南华”已成为南华一份独特文化符号。在这里,我们所牵绊的,正是具有现实意义的“郑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