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垃圾成堆、道路狭窄,现在推开窗户就是花园,亲戚朋友来了都说像走进画里。”南华县龙川镇罗家屯村村民的话语里满是欣喜与自豪。“这里空气清新,来这儿能彻底放松身心,特别治愈。”到南华县雨露乡花树大村休闲的游客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近年来,南华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将“十百千万”工程与乡村振兴建设有效衔接、深度融合、共同推进,在雨露乡、罗家屯社区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840万元,通过“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建设工程项目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完善,产业经济发展得到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得到巩固,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体现,为统筹城乡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和谐民族关系、激发致富能力做出了示范。
绿美筑基: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蝶变
罗家屯村距离县城3公里,2024年,这座小村庄通过绿美生态打底、艺术赋能塑魂,乡村旅游年产值突破580万元,带动3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超1.5万元,成为全州乃至全省乡村振兴中“环境——产业——共富”成功跃迁的标杆案例。
走进罗家屯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整洁的道路,每家每户布局合理有序。房前屋后经过精心绿化美化,绿树成荫、红花点缀,让整个村庄焕然一新。
罗家屯村采用“政府主导+群众投劳”的模式,充分发动群众力量,累计投工1.3万人次,清理垃圾300余吨,打造出“推窗见绿、四季多彩”的绿美庭院。村民张之燕回忆:“过去村里的路只够走一辆车,现在家家户户让路推墙,种植物、建花园,就连城里人都专门跑来拍照打卡。”正是群众的积极参与,成功破解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难题。

罗家屯文化艺术村
艺术赋能:从“空心村”到“艺术集群”的精彩破局
“一个地方如果能让人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好,让身心得到滋养和疗愈,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归园居文创农庄专业合作社董事长、罗家屯文化艺术村项目总设计师樊翎坚定地说。
罗家屯文化艺术村以“艺术+产业”模式盘活闲置民居,建成雕塑小院、陶艺小院等“十类艺术小院”,为300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余元。引导群众支持并积极参与建设,主动让出围墙20余处、边角地40余块,打造了占地10亩的野生菌主题艺术餐厅和民宿建筑群,延伸了南华野生菌文旅产业链,吸引了文山籍雕刻师王加文等新村民在此扎根创业,每年带动培养本土工匠近30名。涉及项目共带动9个社区增收超45万元,村民年均工资性收入达6万元。
产业升级:从“沉睡资源”到“金山银山”的完美转变
走进雨露乡花树大村,帐篷、森林、草地、池塘、多肉植物园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虫鸣鸟啼声声入耳。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畜禽满地跑、污水到处流”的脏乱村。通过整合沪滇协作、古村落保护等项目资金,花树大村建成1.1公里污水管网、17个氧化塘,卫生户厕实现100%覆盖。
南华森氧文旅产业发展公司在此经营集民宿、餐饮和观光体验于一体的“蘑菇小屋”,在“蘑菇小屋”的带动下,周边的老宅也重新焕发生机。阳光洒在老院子的房檐上,几只小猫悠闲地躺着晒太阳,毛茸茸的多肉植物在阳光下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老宅成了新晋的网红拍照打卡地。
花树大村以“田园+民宿”模式激活闲置资源,改造老旧房屋60余间,引入多家企业,打造了彩虹露营地、“菌窝子”采菌体验区等丰富业态,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创收350万元,户均增收5万元。

风华雨露景区一角
全域共富: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振兴”的跨越发展
自2022年起,南华县整合沪滇协作、古村落保护、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资金,创新推出“三个一起”机制,全县茶叶、中药材等林下经济总产值达81.6亿元,“三品一标”认证数量跃居全州第一;德茂庄园、风华雨露景区成功获评国家3A级景区,乡村旅游产值三年增长52%;建立“七个一点”资金整合机制,成功撬动2.72亿元社会资本投入。
环境变美了,游客纷至沓来,大家的钱包也鼓起来了,这就是“绿水青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财富。如今,南华县以“千万工程”为强劲引擎,奋力书写“绿美生金”的崭新篇章,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