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部门动态

以工代赈 南华推动“群众就业、项目提速、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日期:2025年02月21日   作者:李贵新   来源:南华县发展和改革局    点击:[]

2月19日至20日,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在德宏州召开全省以工代赈现场观摩暨政策培训会。南华县发展和改革局在会上以《“四力”齐发抓落实以“2144”工作法赋能重点工程以工代赈》为题作了交流发言。

近年来,南华县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创新推行以工代赈“2144”工作法,推动“群众就业、项目提速、民生改善”同频共振。2024年累计实施以工代赈方式项目57个,带动1.22万名群众就业;发放劳务报酬1.72亿元,人均增收1.41万元;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达7.6%。

深化“两项机制”,高位统筹聚合力。一是“专班统筹机制”顶格推动。成立由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为指挥长的大抓项目总指挥部,组建由处级领导任组长的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工作专班,下设项目推进组、就业服务组、资金保障组,制定年度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工作方案,明确“本地用工不低于60%”硬指标,作为全县重点工作指挥调度。县委书记、县长主抓龙川江治理、绿色食品园区等重大项目,带动县内1357名群众就业(其中,城市低收入人口和易地搬迁群众147人)。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协同发力。县发展改革局牵头每月召开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联席会议,综合研判、解决问题、推进项目,全程跟踪服务以工代赈政策落实。通过以工代赈带动12.1万人参与野生菌全产业链发展,人均增收2900元。

优化“一套流程”,规范操作提效力。一是聚焦关键规范操作流程。制定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任务清单,围绕劳务沟通协调、务工组织、岗前培训、用工管理、劳务报酬发放、综合评价、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绘制详细操作流程图,为项目实施提供标准化指引,确保以工代赈工作规范、高效推进。湾河治理工程吸纳当地群众务工280人,累计向当地务工群众发放劳务报酬500余万元,人均增收1.8万元,工期缩短30%。二是精准培训夯实业务基础。组织召开现场观摩暨政策培训会议,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方面专家开展专业政策培训;举办干部大讲堂,组织全县600余名领导干部参加以工代赈政策业务培训;县发展改革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业务实训7期,赴滇中引水工程南华段、姚南高速公路建设等示范项目点开展观摩学习6场次,提升以工代赈实操能力。

做实“四个清单”,精准保障强动力。一是实现清单化闭环管理。运用信息系统比对、劳务机构参与等手段,做实用工环节清单、务工清单、就业技能培训清单、劳务报酬发放清单。野生菌加工产业园项目梳理出可使用当地群众务工环节16个,3家劳务机构参与用工服务,提供务工岗位460个,开展技能培训520人次,吸纳367名当地群众务工,累计发放当地务工群众劳务报酬530万元,人均增收1.44万元。二是做到精准化要素保障。出台以工代赈配套政策文件,统筹安排项目前期工作经费2000万元,全力保障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制定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用工保障方案,通过“县、乡、村”三级劳务服务体系,建立用工需求数据库,与零工市场、助农驿站等平台对接,动态匹配岗位与劳动力,登记入库适合重点项目建设务工群众3.6万人,“零工市场”累计发布用工岗位2.6万个,全县9家劳务公司全面参与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劳务协作,精准服务重点工程项目用工8346人。独田箐光伏项目吸纳本地务工群众达600余人,项目从开工到并网投产仅用时4个月。

压实“四方监管”,改革创新激活力。一是全流程阳光监管维护群众利益。实施项目审批监管“阳光行动”,严格落实务工群众代表、乡镇人民政府、项目专班、发改局四方共管的薪酬发放监管机制,对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全过程开展监管,实现全县重点工程项目零欠薪。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开展“以训代赈”新模式,吸纳2612名脱贫人口和197名残疾人参与彝绣技能培训,人均增收突破1万元。开展关爱服务外出返乡人员暖心系列活动,设置11个爱心驿站,为返乡人员提供重点工程项目以工代赈就业服务,新吸纳217名外出返乡人员到重点工程务工。在3个村推广“幸福里社区”村级劳务服务模式,为26名60岁以上群众在重点工程提供务工岗位,拓宽老年群体就业渠道。

上一条:南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机关党委召开2024年度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会议
下一条:云南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建设项目通过规划核实验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