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县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小菌子、大产业”的发展思路,按照“大抓产业、大抓招商、大抓项目”工作思路,把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十四五”期间八大重点产业之一来打造,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南华从食用菌资源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变,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用菌产业发展,出台了《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南华列为食用菌产业重点发展区域,为南华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打响“一个品牌”:用好“世界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之乡”金字招牌,“南华松茸”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3个食用菌产品获有机认证,以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打响“云菌”品牌。
突出“两项重点”:一是提升野生食用菌品质。在全省率先推行“公开标底、竞价承包”方式进行菌山管理与开发,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规范采集”,推广实施菌山承包经营面积50万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10万亩,成就了南华野生菌的一流品质。二是扩大栽培食用菌规模。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公司+基地+农户”等食用菌发展模式,重点培育了赤松茸、鸡枞、羊肚菌等11个品种菌类,引进35户企业及合作社在县内投资建设食用菌种植生产基地,带动群众900余人参与种植,人均增收2.4万元。
建设“三大基地”:一是建设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高标准建成以松茸、松露、牛肝菌等菌类为主的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7个,面积8140亩。全县封山育菌面积达200万亩,野生菌基地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二是建设野生食用菌仿生栽培基地。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利用珍稀食用菌林下仿生栽培技术体系,建设鸡枞仿生栽培基地346亩、松露仿生栽培基地200亩。三是建设工厂化人工栽培基地。按照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走出去”招引食用菌工厂化种植企业,江苏香如、江苏品品鲜等一批食用菌龙头企业落地南华。
抓实“四项措施”:一是科学制定标准。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合作修订的《松茸》国家标准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启用,《美味牛肝菌》国家标准于2024年6月1日启用,《食用菌预制菜》团体标准于2024年7月6日起正式实施。完成企业标准制定6项,在全省率先实施《松茸采集方法》《牛肝菌采集方法》两项地方标准。二是强化科技支撑。李玉专家团队工作室在南华挂牌成立,孙桂菊、冯涛等专家工作站落地南华,组建南华野生菌研究院和野生菌大数据中心,研究、推广野生食用菌人工保育促繁技术,建立野生食用菌生产溯源体系,实现了鸡枞菌规模仿野生种植的技术创新。三是培强经营主体。制定出台“菌保”“菌贷”等系列措施,积极引进企业,鼓励合作社带动村民实现增收,累计培育人工食用菌产业经营主体135户。四是建设交易中心。根据《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形成“以昆明为中心,昭阳、陆良、易门、南华、香格里拉为分中心的‘1+5’交易市场格局”的目标,高标准建设云南·南华国际野生菌集散交易中心。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南华县规划建设以食用菌为主,集交易中心、科普中心、研发中心、融资平台、招商平台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野生菌特色产业园,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了菌产业转型升级。转变了组织化程度低保育水平低的传统低端野生菌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了野生食用菌采集规范化、生产基地园区化、加工企业集群化、品质塑造品牌化、营销渠道多样化。促进了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形象,让南华“旧疮疤”蜕变为南华“新地标”,促进农、文、旅快速发展,实现以城促产,以产兴城,做到生产、生活、生态优质化。推动了产业发展。围绕做精“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谋篇布局,从基地保育、发动种植到保鲜加工、仓储物流、平台销售、餐饮美食等产业链节点发力,推动了食用菌产业上下游联动、大中小协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拉动了民营经济。通过实施野生菌特色产业园项目,可新培育300多个市场主体,撬动约9亿多元民营资本投资,通过政府平台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实现相互取长补短,以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