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南华县紧紧围绕稳就业、保民生工作目标,坚持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双并重,通过开展“县内企业用工调查和促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两个专项行动,从“政策扶持、摸清底数、建好车间、保障服务、强化培训”五个方面聚焦群众就业需求,助力群众在“家门口”有岗可选、有业可就。至4月底,全县实现就地就近就业5.65万人,就地就近就业率达58.5%,全县就业形势呈现互嵌共融发展模式。
全方位配套政策“扶”家门口就业。制定下发了《南华县推动就地就近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及《南华县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10条优惠措施》,结合全县产业、项目发展实际,全年计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8万人以上,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300个以上、乡村公益性岗位2100个以上,增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8000个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200人以上,全县就地就近就业率达65%以上。同时,落实返乡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稳岗补贴等激励措施,至目前共计发放创业贷款44户1000万元,带动就地就近就业125人,发放稳岗补助122.1万元,全县598户企业稳定就业6746人。
多渠道摸底盘家“保”家门口就业。组建县、乡、村、组“四级”劳务数据动态采集信息员队伍,开展劳动力资源和重点项目、企业、合作社等用工数据调查,摸准运营数量,用工存量、增量和工资情况,适时动态更新,做实精准匹配。目前已排查县内劳动力12.79万人,其中省外务工1.98万人、省内县外务工2.2万人,县内务工5.43万人。县内598户市场主体吸纳就业16032人,其中固定用工6699人,季节性、临时用工9333人。吸纳本地用工14838人,外地户籍用工1194人,本地用工占比92.6%。
建设好务工车间“助”家门口就业。通过盘活资产、精准招商、招引能人、示范引领四项措施建设车间,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盘活全县52处闲置资产,开发使用38处,建成务工车间36个,带动就业2162人;依托59个在建项目吸纳务工人数达8875人。积极创办就业帮扶车间20家,吸纳就业1305人就业。通过“产业+车间+就业”的就地就近就业模式,培强做大萝卜、野生菌、食用菌、彝绣、核桃深加工等产业,带动“妈妈岗”“奶奶岗”就地就近就业1.16万人;通过茶叶产业带动兔街镇、马街镇3600户茶农就地就近就业;通过招引楚雄啤酒、南华华芯电子科技、南华亿佳劳务服饰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厂扩容,带动就地就近就业300人以上;通过开发保洁员、护路员、护林员等开发乡村公益性就业岗位2156人。
全链条服务企业“稳”家门口就业。充分发挥零工市场、幸福里社区及各乡镇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供需对接作用,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精准的就业服务。招聘信息推送到户,积极对接发达地区人社部门、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收集用工信息5000余个,收集全县598家企业可吸纳用工1000余名,及时发布,通过零工市场小程序线上平台成功对接用工2371人。招聘活动辐射到人,组织开展了“百日攻坚行动专场招聘”、“家门口务工专场招聘”、“3.8妇女节巾帼岗位专场招聘”“季节性劳务工就业专场”等“‘职’在家门口”专项招聘活动17场次,提供招聘岗位10000余个,开展职业指导17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经过招聘会成功对接入职800余人。稳岗补贴落实到企,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11户企业2091人,支付资金122.1万元,认定企业吸纳重点群体就业4户13人,帮助企业减免税收10.14万元,确保全县企业用工稳定在1.56万人。
多形式培训提能“促”家门口就业。围绕“培训+就业”的总体思路,针对返乡群众、大学生等重点就业群体,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瞄准劳动力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向及紧扣全县产业发展、重点企业项目用工需求、特色劳务品牌打造作培训安排,主打“南华菌工、南华彝绣、南华电商”等一批叫得响的劳务品牌用工需求开展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力就业技能,做好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至4月底全县共组织开设缝纫工、民族刺绣、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创业培训、食用菌栽培、中式烹调、电子商务等实用技能培训班54期2275人,其中:培训脱贫劳动力1129人,培训就业率达85%,技能培训已实现“需求端”与“供给端”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