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领导,高位推动。县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始终把创建全省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工作重要论述和加快推进民族文化强县目标进程的重要抓手,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严要求落实,先后召开党委会议、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和安排,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成立了由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馆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班子成员具体抓,股室(馆站所)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有力保障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推进。
加大投入,夯实基础。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开展以来,县文化和旅游局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整合文化和旅游资金2000万余元,实施了农村文体活动广场5个、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25个、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提升改造项目5个。目前,全县共建成村级、村组活动场所633个,农家书屋141个、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网点134个,全县128个村(社区)实现了综合文化服务全覆盖,200人以上自然村均有了文化活动室。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岔河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抓手,整合旅游、扶贫、民族团结示范等项目资金8000万余元,建成了旅游设施配套、彝族民居特色突出、人居环境优美的岔河塑木彝族特色民居小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闯出了一条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民族更加团结进步的成功路子,将岔河村打造成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积极多方汇报争取资金30余万元,实施了县公共文化馆非遗展厅提升改造项目,对非遗展厅布局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装潢装饰,对设施设备进行更新,对非遗资源按省、州、县级分类、分块,以图文、小景、实物等方式进行重新规划布展,进一步拓展展品布展空间、丰富展品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全县丰富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积极多方争取成立了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阿苏者跳歌调”传习所,定期组织开展传习、培训,为全县广大人民群众搭建了保护、传承、展示及宣传我县丰富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平台,有力推动南华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库,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审,积极举办各项目和传承人培训班,并制定出台了《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考核办法(试行)》,每年定期对全县省、州、县级传承人进行考核。同时,制定《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金补助办法》,从2019年开始,每年给予省级8000元、州级3600元、县级1200元资金补助,充分调动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人带徒传艺,培育文化“能人”。目前,我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5项,传承人116人。其中,省级项目10项,省级传承人10名;州级项目12项,州级传承人21人;县级保护项目23项,县级传承人85名。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总数位居全州第一。加强对本土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深度挖掘、收集、整理和提升,以兔街半坡蒙化调、阿卡舞、马街阿苏嗻等民族民间小调为素材,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编创了女声小合唱《江迤小调》、舞蹈《唤》《茶韵》《跳乐作》《哀牢·情》等7个集创新性、思想性、艺术性等为一体的、具有南华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歌舞、彝剧、花灯、小品等新剧节目,所创作的新剧节目代表南华县参加2019年楚雄州新剧节目展演比赛,以正确的创作导向、卓越的创新意识、出色的表演技艺荣获一等奖,其中舞蹈《唤》代表楚雄州参加“奋斗杯”云南省群众文艺作品大赛中荣获三等奖,目前,将代表楚雄州参加第四届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决赛。投入资金70.646万元,完成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现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互联互通,同时,在县图书馆设立地方文献室和少数民族图书陈列展及书目推荐栏。
强化服务,注重实效。结合“四万三进”活动,在培育市场主体、服务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上用心、用情、用力。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为平台,积极探索“文化+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强化政策扶持推动,积极帮助南华七彩彝州工艺品加工厂协调争取彝族刺绣培训经费25万元,开展培训6期,培训学员480多人。同时,依托“本色云品”项目,积极搭建刺绣产品网络营销平台,今年1-9月,“七彩彝州”工艺品刺绣加工厂有绣女1142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2名,残疾人48人,加工厂实现营业收入1170万元,带动从业绣女每月人均增收3000余元,同时,还解决了全县836名不能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就业增加的目标,使彝族刺绣产业成为我县产业扶贫的典范。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创办了镇南月琴传习所、农耕文化展室,组建彝族刺绣协会等,组织文学创作者加强对本土彝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编写了《岔河导游词》,出版发行了《南华风采录》《彝山情歌》和《哀牢民歌》《南华美食荟萃》等,动员民间艺人制作销售羊角酒杯、镇南月琴等民族手工工艺品,组建了“南华县岔河乡村旅游合作社”,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扩大原生态彝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面。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苏者跳歌调》为素材,编排了彝族歌舞《彝山悠歌》,参加了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楚雄主会场文艺展演活动,同时,还组织了《镇南月琴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李树明、《彝族服饰》省级传承人丁兰英、《南华根雕》州级传承人刘龙兴、《火草纺织技艺》州级传承人罗翠英等7人参加了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非遗购物节”楚雄主会场展销活动。创新“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模式。采取“四调整一制度”(调时间、调布局、调管理、调内容,免费开放公示制度)措施,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借阅制度、登记制度和岗位职责等,不断规范和提升全县“两馆一站”免费开放水平,县图书馆、文化馆每天免费开放时间达10小时,农家书屋做到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20小时。1-9月,全县“两馆一站”共接待借阅、参观、上网群众达9.6万人次,开展培训33 场次。积极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春节慰问演出、脱贫攻坚慰问演出、戏曲进乡村、“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与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有机结合,有效带动全县136支农村业余文艺队活动的组织开展,营造了浓郁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谐氛围。同时,加强对宝珠寺、南山寺、杨家祠堂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检查力度,为推进全县民族团结统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打牢坚实基础。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在局机关办公大楼、县文化馆、图书馆制作民族团结宣传展板,安装电子显示屏,适时播放、展出民族团结相关内容,同时,在咪依噜风情谷景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悬挂横幅、粘贴标语、发放宣传折页,在全社会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