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沙桥镇于栖么村:发展庭院经济 以“方寸地”打造群众“增收园”


日期:2023年03月17日   作者:蔡志红 李黎   来源:七彩云端    点击:[]

于栖么村委会地处沙桥镇西部,与大理州祥云县接壤,距镇政府22公里,国土面积16平方公里,海拔2300米,辖8个村民小组379户1834人,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半山区彝族村。

近年来,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于栖么村结合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新路子,引导和鼓励群众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发展家庭小养殖和小种植,以“方寸地”打造群众“增收园”,走出了一条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路。

抓示范引领,让庭院经济“火”起来。一是坚持方向引领、规划先行。采取“村级引领+农户自主”方式,分类引导群众利用自家前庭后院、村寨公共区域与闲置土地板块空间发展庭院经济,通过发展小田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药园、小养殖、小作坊、小民宿 “八小”庭院,吸引周边、县城的人进农家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二是坚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建立结对帮扶机制,落实驻村干部包点包村包户制度,组织多家民营企业与村委会联建,协同推进庭院经济开发建设,成功指导发展庭院经济150余户。强化致富带头人培育选树,大力培养乡村工匠,鼓励洋记冲小组自光怀户,发展生猪养殖,申报家庭农场;扶持手工艺人罗荣华夫妇,创办萝卜干手工作坊;评选出“庭院经济”示范户60户、示范村3个,通过示范引领,促整体推进。

抓特色种养,让庭院经济“活”起来。依托区位优越和自然优势,大胆探索发展庭院经济高效路径。一是全面推行重楼种植。于栖么村2400米的平均海拔是萝卜、洋芋、重楼等高原特色蔬菜和中草药种植的膏壤。2014年,于栖么村引进滇重楼种植作为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通过引导贫困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地块种植重楼,不仅让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树起了小洋楼,更是带动全村159户种植重楼20亩,实现产值2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整合资金25万元,在洋记冲、中村2个小组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点,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村民科学合理种植蔬菜瓜果,在闲置土地上围栏养殖家禽、黑山羊、肉牛,通过收集处理动物粪便作为蔬菜瓜果肥料,构建“庭院经济”循环生态,实现前院蔬果飘香、后院牛羊成群的“美丽经济”致富路。同时,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把小果园、小菜园改造成小型采摘园,逐步形成农耕体验、瓜果采摘等特色休闲旅游业,将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优势,目前累计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达3万元。

抓合作联动,让庭院经济“强”起来。充分发挥群众互助精神,实施共建共享。一是采取“农户+农户”共建方式,推动实现“以户带户、以户促户、户户共进”庭院产业发展格局。借助党支部、党小组等基层治理力量,引导群众在发展庭院经济时开展互助互动和共建共享行动,目前共组织群众到示范户、示范村参观学习4场次,组织致富带头人、种养殖大户入户指导80余次。二是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项目、萝卜核心区规划种植项目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优化和开发户与户之间的房屋、空地等空间地带和闲置资源,落实水、电、路、卫生设施配套支持。目前,全村有300余户农户发展了以小庭院为载体,以家庭为单元,以药院子、菜篮子、果园子、养殖场等多种经营模式相融合的庭院经济,实现户均增收1.2万元,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100余人,庭院经济收入也成为了于栖么村除烤烟、萝卜以外的支柱产业。

抓产销对接,让庭院经济“富”起来。坚持多措并举推动产销无缝对接,做好“庭院经济”后半篇文章。一是抓牢产前供应环节。通过与农资企业协作,构建庭院经济农资连锁供销服务体系,全力保障农资价格稳定和生产安全。二是抓牢产中服务环节。针对栖么庭院手工萝卜干缺少统一品牌包装问题,积极引入投资方成立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管理,统一了生产工艺、质量管理、包装销售、品牌推广,品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三是抓牢产后营销环节。引导庭院经济经营户与市场、超市、学校、酒店、旅游文化等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作用,促使全村超过300人通过盘活庭院资源获得增收,农村“方寸闲地”变身“增收宝地”。

上一条:〖旗帜引领方向·党建赋能发展〗 小古山村党建引领强了产业活了乡愁富了民
下一条:【基层日记】包治的笑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