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夏的阳光和雨水漫过山坡,漫过松林,浸透泥土的缝隙,那些被山林珍藏了一年的菌子精灵,便悄悄探出头颅。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露乡洒披武村“菌窝子”的山,好像被雨滴点醒一般,突然热闹了起来。分不清是村民、游客、还是行人,只见大家不约而同背上背篓、提上木棍,悄然潜入潮湿而饱含惊喜的林间,开起了新的一年捡菌食菌季。
菌子年年新生,捡菌人亦年年赴约。雨露,一个被称为雨落下的地方,23万亩的山林孕育了牛肝菌、青头菌、鸡枞、珊瑚菌、喇叭菌、鸡油菌等野生食用菌200余种,也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捡菌。此刻洒披武村的村民何存亮正带着游客穿梭在“菌窝子”的树林里,这个50多岁的彝家汉子正带着一个打扮时髦、口齿伶俐的姑娘在树林里开展捡菌直播。小姑娘的镜头直指腐烂的松针之下、草丛之中,比捡菌人还要聚精会神的是镜头外看着捡菌的观众,面对有疑惑的观众,普通话不流利的何存亮还时不时进入镜头,给大家科普野生菌的常识。
“青山绿水披云雾,山峦起伏菌满林。”说起捡菌,何存亮历来有说不完的话。“以前,没有封山育菌前,这里是轮不到我们捡菌的,大批的外来人员带着铁耙子,把山都挖烂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实施了封山育林、保育促繁,政府还发了野生菌采摘的标准,山上的菌子越来越多了,捡菌子的人收入也越来越多了。”近年来,雨露乡村充分发挥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盘活山林资源,鼓励农户将林地经营权交由集体统一管理,实施了20万亩封山育菌工程,做好野生菌保育促繁工作。洒披武村更是组建了3支由党员带头、护林员参与的队伍,划分责任片区进行巡逻管护,切实保护好野生菌基地生态环境,确保保育措施落实到位。在封山育菌、保育促繁的作用下,雨露乡2024年野生菌产量近600吨,总产值近7000万元,“菌窝子”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如今,进山捡菌不再是单纯的捡菌了,菌农何存亮也多了一层身份“菌向导”。“把游客带进山,带到我熟知的‘菌窝子’,看着他们捡,我就把钱挣了。”“靠山吃山”,靠着野生菌资源端起“菌”饭碗,洒披武村看准了近年来游客进山猎奇捡菌的心理,积极与“风华雨露”AAA级旅游景区合作,探索“龙头企业+村党总支+农户”合作模式,走出了一条景区经营主体拓客引流、村党总支整合资源、村民当好“菌向导”三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农文旅融合联农带农新路径。2024年洒披武村通过承包7500亩山林封山育菌、与蘑菇小屋等企业合作,建立了一支有85人的“菌向导”服务队伍,按每名游客50元收取导菌科普服务费,共接待游客3.57万人次,“菌向导”实现人均收益2.1万元,村集体增收2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