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南华县一街乡六把姑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当地村民正在忙着采挖、加工、晾晒、出售何首乌,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繁忙丰收的景象。“真没想到,何首乌在六把姑成了金疙瘩,家家户户争着种,农户的腰包也鼓起来了。”一街乡六把姑村党总支书记朱照华高兴地说。

何首乌,又名多花蓼、紫乌藤、夜交藤等,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其根块入药,是常见贵细中药材。削去两端,洗净,切片,晒干或微烘,称生首乌,有解毒,截疟,润肠通便的功效;若以黑豆煮汁拌蒸,晒后变为黑色,称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不懂的人会以为这是番薯。”正在分装何首乌的一位农户笑着说,“今年收成还算好,干货市场价格每斤10元左右。”

近年来,一街乡不断探索农业增收致富新路子,其中六把姑村在作物种植上做起了新文章,尝试以何首乌为主的中草药种植新模式。六把姑村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何首乌,该村党总支书记带头成立了南华县宏明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向村民提供技术指导、生产资料、采购等互助服务,以“党建+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何首乌种植,推进何首乌发展,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和集体收入,初步形成了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何首乌产业格局。

为确保何首乌种植发展有保障,一街乡党委、政府也大力支持,联合上级人社部门组织开展中医(民族医)药种植能手技术培训,动员全乡各个村委会的村民报名参加,第一期培训便是以何首乌种植为主题在六把姑村委会召开,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讲解了何首乌生物学特性、采收及初加工、种植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知识,内容紧贴实际、紧跟生产需求,让农户进一步掌握了中药材的适种环境条件、生产技术及在种植过程中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在今后的种植生产中能实现产量增收。
一街乡六把姑村目前已有41户农户种植何首乌41亩,亩产500斤左右,产值可达20万元,在全乡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现在何首乌不仅仅是一种滋补药材,更是农民叩开增收致富大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