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镇位于南华县东部,因地处龙川江畔而得名。镇人民政府驻龙川镇龙泉东路125号,地处南华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龙川镇南北纵距31.1公里,东西横距16.9公里,海拔1857米,国土面积511.7平方公里,辖17个村委会、12个社区,375个自然村,159个居民小组,216个村民小组。全镇有24707户,总人口94775人,其中农业人口73154人,非农业人口21621人。龙川镇党委下设29个村(社区)党总支,146个党支部,有党员3661名。龙川镇人民政府内设5个办公室、3个中心、1个大队。
龙川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东与楚雄市吕合镇相接,南邻雨露白族乡、西南与五街镇、楚雄市三街镇相连,西与沙桥镇接壤,北与姚安县太平镇毗邻、东北与牟定县凤屯镇相接,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南姚高速、广大铁路、昆楚大铁路、南永公路穿境而过,是川、黔、滇通往滇西、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咽喉要塞,古有“四通八达,九府通衢”之誉。
龙川镇生态底色浓郁,产业发展多样。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褐煤、铜、铁等,吕合煤矿是云南省三大露天煤矿之一,2022年完成90万吨/年资源整合技改。共有林地33509.27公顷(50.26万亩),森林蓄积量155793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8.81%。广袤的林地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菌资源,“世界四大名菌”在龙川均有分布。共有耕地9.9万亩,基本农田8.22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蚕豆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蔬菜等,既有核桃、畜牧业等传统产业,又有人工食用菌、荷包豆等重点产业,也有稻渔综合种养、繁育种、中药材、鲜花、蔬菜等特色产业。
龙川镇地形地貌独特,气候资源丰富。地处平坝、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南北长,东西窄。地貌为四面群山,中敞平坝,主要山脉有马鞍山、歪头山、老尖山等,最高峰位于歪头山主峰,海拔2670米;最低点牛凤龙村位于车子塘村,海拔1700米。龙川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兼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点是四季温差变化小,干湿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为805.5毫米。境内河道属红河、金沙江水系,主要河道有二街河、小箐河、龙川江、双甸河、上雨天河、石门河,河流总长度25.7千米,年径流总量0.7亿立方米。
龙川镇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白族、回族四大民族,其中,汉族74385人,其他民族20390人,占总人口的21.51%。镇南八景“金峰晓日、珠盘叠翠、桂井飘香、古城烟雨、寒泉映月、鹦鹉来青、苴水盘龙、平桥烟柳”均分布在龙川,境内有见性山封山碑、宝珠寺、明代灵官桥、土城大桥、郑和故里碑、摩崖石刻等文物胜迹,以及岔河咪依噜风情谷和德茂庄园两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龙川镇红色资源富集,革命传统深厚。建党初期1925年龙川西街人张舫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南华第一位中共党员,是云南早期党组织活动的先驱者,也是中共云南省临委重要的领导人之一,被评为全省60位为云南和平解放作出突出贡献人物之一。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的率领下红军长征经过龙川播撒下革命火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龙川各族儿女奔赴前线参战,为云南抗战和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龙川镇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势头向好。全镇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难中求进、干中求进、变中求进、稳中求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改善,乡村治理效能充分彰显,百姓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不断增强。2024年,龙川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15.21万元,实现实体税资722.84万元,非税收入142.58万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6万元、1.65万元,分别增长4.9%、9%左右,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