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五街镇位于南华县中西部,辖14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5845户19230人(其中彝族人口占92.1%),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麻布”“毕摩文化”“姑娘房”及民间习俗等民族文化浓郁,有15个党总支51个党支部,有党员1048名,距县城45公里,东连龙川镇,南邻楚雄市三街镇,西靠一街乡,西北连祥云县普棚镇,北与沙桥镇毗邻,是我县山区6个乡镇及楚雄市2个乡镇的必经要道,南景公路(南华至景东)和五天公路(五街至天申堂)穿境而过,全镇国土面积26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5276亩,人均耕地达4.9亩,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适宜萝卜、洋芋、烤烟、白芸豆、黑瓜子、魔芋、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作物生长,一年四季都有产业遍地开花,是集高寒、民族、山区于一体的全州35个少数民族聚居乡镇之一,是“中国松茸之乡”“云南省生态乡镇”“彝人家园”。
二、经济发展
2024年五街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29亿元,增长10.4%;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35元,增长10.36%。五街镇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48亿元,贷款余额2.6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项目入库4个,总投资17392万元;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出数2213万元,退库33448万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43%。剩余在库项目0个,剩余在库投资0万元。完成走出去招商4次,成功签约5个招商引资项目,已全部入库,总投资14072万元,截至目前,招商引资项目已出数1707万元,剩余在库0万元,退库12365万元。其中:州外到位资金1707万元,省外到位资金1201万元。完成州外到位资金任务的5.69%,完成省外到位资金任务的4.80%。
三、乡镇建设
五街镇开展集镇拆违治乱攻坚行动,“破”集镇脏乱差历史诟病。着眼“集镇新”,通过“支部带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合力攻坚”,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总投资达1200多万元的五街综合农贸市场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以路为市”的窘境;盘活闲置土地建成6000㎡停车场,解决了车辆乱停乱放问题;打造松茸广场和廉政广场,整体提升集镇颜值;拆除各类围挡围墙2000㎡、私搭乱建摊位90余处,对75户商家进行规范整治。通过疏堵结合,营造了五街宜业宜居新环境。开展农村“两污”治理攻坚行动,“破”人居环境反复问题。镇区“两污”项目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镇推进项目成功建设,生活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处理站正式点火运行,污水处理厂项目正在扫尾,标志着垃圾从传统的填埋、简易焚烧向热解气化+焚烧处理的现代化处理方式转变,农村生活污水从原来的直接排放转变为降解污染物循环利用,镇区、村庄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实现两个100%,从源头根治农村“两污”问题。2024年全县人居环境考核荣获红旗1次,蓝旗2次;成功通过省级卫生乡镇复审。
四、民生事业
五街镇继续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开设彝族舞蹈(三跺脚)、彝族刺绣和彝族乐器(三弦、四弦)等特色课后服务课程,推动乡土文化在五街学区“活态”传承。2024年五街学区小学语文成绩和龙川小学并列全县第一,数学成绩和东城小学并列全县第二,中考成绩综合名次全县第三。医疗事业稳步发展。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水平,全年开展12期健康教育讲座,完成妇女“两癌”筛查1362人。云南省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张清传承工作室落户五街镇卫生院;与楚雄州人民医院合作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低钾遗传病筛查”项目;2024年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绩效评价排名全县第三,其中妇幼包绩效评价排名第一。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2439人,补助资金297.13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17696人,医保征缴工作连续三年全县第一。抓实农村技能培训和宣传引导工作,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21人,发布招聘信息8期,组织就业培训10期1151人,完成转移就业7746人。发放低保资金249.93万元受益823人,发放农村特困人员补助50.81万元受益44人,发放高龄老人补助11.42万元受益216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23.52万元受益381人,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2.44万元受益4122人次。争取自然灾害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资金57.3万元受益3107人。
五、社会治理
五街镇通过起底摸排,将全镇6.35万亩耕地划分为“四级网格”责任区,通过网格责任落实,及时发现,坚决整改一切违法占耕行为。全年共办理农转用3批次182户,拆除占永久基本农田主体住房2户、附属用房10户。安全生产平稳有序。全年共排查出塌方、临水临崖危险路段、切坡建房、滑坡火灾等各类隐患问题108个,按照“边排查、边研究、边治理”的原则,做到立行立改。共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35场次,受教育群众5000余人次。组织镇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演练1次、村级14次、村民小组133次,做到防患于未然。平安建设纵深推进。镇村两级调委会共受理调解纠纷36起,调解成功36起,化解群众性信访事件1起。深刻汲取“3.16”警情教训,对全镇105户低风险、25户中风险、6户高风险户,实行分级分类包保稳控,做到情况早掌握、工作早介入、纠纷早调解,切实筑牢社会和谐稳定基础。
六、党建引领
五街镇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各级书记讲授专题党课79场次。选树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做法、先进典型、创新案例,萝卜产业全链条发展经验在全州乡村特色产业现场会上交流,耕地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和防返贫工作等五街做法和模式在全县交流;选树“送学路上的女书记”——普华秀、喜欢“到处要钱”的“老兵书记”——周忠才等5个典型人物案例,激励人人争学榜样。年内被央媒采用信息稿件19条、省媒46条、州媒113条,其中学习强国平台采用45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松茸保育促繁联农带农经验在云南新闻播出,《采菌归来》入选全省观摩交流活动作品并被选送参加全国比赛,内宣用稿数排名十乡镇第一。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制定五街镇干部职工日常工作正负面清单、季度互评、年度民主测评、年度考评积分、加减分事项申报“5张表”,用好干部考核指挥棒。年内共有5名干部提拔使用,5名干部县级部门交流使用。2024年一季度和三季度被县委表彰为推进作风革命和效能革命工作较好单位。党委书记抓班子带队伍经验在南华干部大讲堂交流。扎实做好村“两委”班子届中分析研判,调整村干部8名,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人选30名。
七、项目建设
五街镇实施南塘线等3条5.934公里道路硬化工程,争取烟叶生产防灾减灾资金17.99万元,新建机电井4口、临时蓄水池5个,建设烤烟电烤房9群59座,投资1980万元的现代物流商贸一体化建设项目、706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739.4万元的集镇污水处理项目、421万元的生活垃圾处理厂项目、86万元的星空民宿项目、60万元的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高原特色农产品交易加工中心实现“腾笼换鸟”,完成走出去招商4次,成功签约5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4亿元。
八、乡村振兴
五街镇全覆盖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党政主要领导躬身力行全面走访,班子联系领导包村走访,挂包干部入户走访,对所有农户基本情况做到了“一口清”,根据家庭情况分类建立台账。精准落实“多帮一”扶困举措。确定36户107人为“多帮一”温暖南华重点对象,统筹15家单位195名帮扶干部落实“多帮一”包保,结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购置生活物资、联系就业渠道、解决子女就学困难问题等精准制定帮扶措施144条,目前已全部落实到位;为22户困难群众争取防返贫基金7.8万元,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守住了防返贫底线。全面激发乡村活力。以节庆经济和乡村短途游、周末游为突破口,以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创新举办第八届“松茸开山节”、第二届“马缨花节”,视频点击量超450万,马缨花谷星空民宿、星空帐篷烧烤正式投入运营。据统计,全镇2024年住宿同比增长2000多人次,为全县十乡镇之首,文旅产业成为五街经济新的增长点。
九、产业发展
五街镇传统产业稳中提质。立足4.35万亩萝卜、5000亩白芸豆、1.5万亩土豆、29.13万亩的野生菌等传统产业,成功引进了四川饭扫光集团与本土省级龙头企业合作成立南华县福瑞食品有限公司,弥补了南华萝卜精深加工的空白,延长了萝卜发展的产业链条。持续巩固烟草产业支柱地位,种植烤烟8320亩,增长22%,收购量达110万公斤,增长20万公斤,烟叶收购总量逐年增加,收购进度实现连续三年全县第一。全力保障粮食畜牧安全,完成3.5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生猪存栏0.82万头,出栏1.26万头;肉牛存栏0.92万头,出栏0.23万头;山羊存栏2.25万头,出栏1.56万头;家禽存栏11.36万羽,出栏12.98万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依托2万亩野生菌保育促繁基地,与江苏香如集团签订5年合作协议,在老厂村委会流转1000亩林地开展牛肝菌仿野生种植,发展林下资源经济。建成全县第一条核桃初加工机械一体化生产线,核桃交易量达1.3万吨,交易金额1.4亿元。芹菜塘孢子甘蓝跨越千山万水落地外国餐桌。
十、特色条目
五街镇深深扎根于其浓郁而独特的彝族传统文化之中,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菌类资源文化,巧妙地结合地理环境与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观光沉浸式乡村旅游。2024年8月8日,备受瞩目的五街镇第八届松茸采摘开山节在咪黑们村委会所在的鹦哥山隆重开幕。此次活动不仅吸引了五街镇本地的居民,还吸引了来自楚雄市的三街和树苴、祥云县的普棚镇等周边乡镇的上万名群众和商家积极参与。活动现场热闹非凡,相关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点击量高达450万次以上,极大地提升了五街镇的知名度。与此同时,此次活动还间接带动了消费额超过1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据统计数据显示,五街镇在2024年的住宿人次同比增长了2000多人次,位居全县十个乡镇之首,充分展现了其在文旅产业方面的强劲发展势头。文旅产业已然成为五街镇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