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南华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县情概览 >> 魅力南华

遇见南华‖镇南文峰塔说


日期:2023年06月02日   作者:   来源:    点击:[]

近来,有网友想让我写一写镇南文风塔,让这个曾与镇南文脉息息相关的建筑为后人所知,然而书写谈何容易,毕竟那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建筑。作为后人的我,没有从那个时代走过,自然无法看到她的芳颜,连想像都似乎不太容易,不免让人遗憾和失落。然而,南华的文史爱好者们依然没有忘记这样一个存在了数百年的历史建筑,关于他的前世今生,人们很想一探究竟,于我而言,显然已是迫不及待了。

镇南文峰塔,其最早载于志书,则在咸丰《镇南州志》,其“塔坊附”言:文风塔一在州治南三里塔塘山顶。一在州治南四里松毛地屋后,后光绪《镇南州志略》亦沿咸丰志书之载,然皆未记其建制。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文峰塔”作“文风塔”,且同名之一塔,却地僻两地。一在州南三里塔塘山,一在州南四里之松毛地房后。据了解,处松毛地屋后之文风塔亦名文笔塔,塔下之文笔村亦因此而得名。而塔塘山,不知其地,志书中未见其载。2006年,我在南华一中上学时,常听人提起在今菌子山南麓有古塔遗址,我和几位朋友曾到实地探访,在缓坡杂芜间,其确有塔基一样的遗址,荒草之中,有疑似塔砖之物散落,不知此地是否就是志书中所说的“塔塘山”。

显然,文风塔之建,与当时镇南州城内之文庙、广福寺、玉皇阁、书院等遥相呼应,实为培植镇南文风而建之附属建筑。镇南地处荒僻,历代州官皆未创志,了无可记,及至康熙年间,姚江陈古愚是牧州邦,才有创志之举。后来及至雍乾之初,士人努力向学,继后科第连如,人文蔚起,文风才一时丕正,这与自陈古愚先生以后的历代州牧之苦心经营不无相关,冥冥中似乎与文风塔之存有莫大关联。

再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郭理初先生在修《镇南县志》时,将此塔载入县志。其在“古迹志-亭阁坊塔”载:文峰塔,在城南三里,塔塘后山,正与学宫相对,创始无考。新中国成立以前,大风吹塔顶,坠落石葫芦也。廪生周维藩时充议长,督工修复。同时,理初先生也提到了前述二志书中所载城南四里松毛地屋后之塔,然此处载:松山塔,在城南四里松毛地后山,较前一塔高大不及,然过于浮屠远矣。由此观之,新中国成立之前,松毛地后山之塔易名“松山塔”,与其前述之文风塔应实为一物。据其记载,其建制规格低于塔塘山之塔,然其浮屠雕塑则远甚于塔坛山之塔。如此说来,不由得让我疑惑,松毛地塔之建筑年代似早于塔塘山之塔。因明代以前之镇南,佛教之阿吒力教大行其道,民众多以此为信仰,让塔饰以精美之浮屠雕塑成为了可能,所以塔塘山塔之创建,初实为佛教崇拜之建筑,而后历经百年,阿吒力教势衰,而又为民众之作为文风塔而崇拜也为可知,然陈古愚先生创修州志为何不见其记,不知其详。至于其“文笔”塔之名,则因塔身笔直,似笔高耸,直插云天,以“直”、“秀”而著称,因而得名,故此“文笔”之名为近世之说,也该是可信的。

无论“文峰塔”、“文风塔”、“松山塔”,还是“文笔塔”,都是镇南数百年文风的见证,数百年来,她见证了兵衢混乱,战火连年,刀兵血流,然而始终毅力不倒,如旗帜般魏然毅力于山巅之上,与这座饱经沧桑的小城同呼吸,共连理。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67年8月。据《中共南华县大事记》载:1966年8月, 在大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下,县内著名文物古迹亚魁坊、文笔塔、松山塔、西山寺等陆续遭“红卫兵”摧毁,继而南泉寺、见性寺、蟠龙寺等亦遭毁。又修于1995年的《南华县志》载:文峰塔在1967年“扫四旧”时,被挖空底座,塞炸药于内,一轰而毁,其松山塔(文笔塔)也于同日被毁。其红卫兵之行径,与当日之倭奴何异,今翻阅史书,留给世人的是无限的遗憾和遐想。

镇南文风塔自载于志书,经300余年,历沧桑巨变,物换星移,俯视南州一代代学子出入黉宫,得名实归。如今轰然无处,世人寻觅她的踪迹,她却永远飘然于尘埃,再无处可寻。

上一条:遇见南华‖镇南亚魁坊说
下一条:南华诸葛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