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魁”者,明清科举中对于考取第六名举人的称谓。明清科考,中式通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亚魁坊因而得名。
镇南一邑,僻据西南,原属濮洛蛮居,文教不兴,闭塞不达。尔后,江南移民以商屯、民屯、军屯而来此居,数十年之经营发展,一时州车走集,商贾云集,黉学始建,文化兴盛。据《大政记》载:“永樂五年正月己亥,雲南鎮南州奏洪武中,有命建學時以民力未敷暫聚徒訓於城隍廟,因循已久,今請別建學舍,從之”。永乐七年,文庙始建,此后镇南州成为了滇中第一个科举制学府,遂尔科第联如,有明一代,自永乐丁酉至崇祯壬午科,有举人十一人,黄嘉祚其一也。

而亚魁坊乃黄家祚之遗筑也。
亚魁坊,当地人习惯称石牌坊,原位于南华城内十字街东口。为明代万历辛卯科(1591年)乡试第七名举人黄嘉祚于万历45年(1617年)建造。据张家培先生记述:牌坊横跨街心南北,以红石为料。为三开通道式,中道宽、高均为一丈二尺,以长一丈二尺许、宽二尺五寸之巨石为梁,正中横刻“亚魁”两字;左右立柱分镌“大明四十五年仲春立”、“乡试第七名举人黄嘉祚建”;顶端两侧各置插有铁制树枝之斗形石盆一个。左、右两通道以宽六尺、高九尺之牌架匀称相对,中通道下端;四个三尺见方的石座上,两狮子成对作蹲卧状分立于坊的东西两侧,雌、雄狮偏首相顾。雄狮左足戏蹬绣球,雌狮右脚护一幼狮,栩栩如生,娇憨可爱。左、右两通道外侧直立石柱底座上,分置边雕花纹的石鼓各一对。
全坊梁、柱、脊、座、狮、鼓、盆等概系整石制成,两石结合部用铁箍、铁楔扣紧,以衔接,无丝毫缝隙,壮丽高华,三百多年来无动摇及损残情事发生,坚固如初。其用石之巨,造型及工艺之佳,为它地罕见。
正因为其造型独特,工艺精美,因此在1902年-1904年期间,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泰在其清国风土调查中,将亚魁坊作为西行路上的重要见闻载入了其著作《手绘天朝》一书中。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能够看到的亚魁坊遗留下来的手绘图稿。

在其《手绘天朝》一书的第三卷“云南府”一章中的76图中,伊东绘制了彩色的亚魁坊图,其梁、柱、脊、座、狮、鼓、盆,檐等构件俱在图中。在其图右侧标注为:镇南州城内牌房(万历辛卯建立);其以日语作了标注,中文意思大致为:牌房制作精良,绘样雕刻可见鹤、狮模样,形态品质俱佳;左侧文字标注:万历辛卯科云南乡试第七民举人黄嘉祚立。值得一提的是,在伊东绘制的图中,除绘制了张家培先生记述的梁、柱、脊、座、狮、鼓、盆等构件外,还绘制了“鹤“形图案、坊“檐”等构件,可以说这是了解牌坊真容的第一手资料,后世之人观其绘图,几可照此重建,而能一丝不苟,完全复原,在没有绘图软件的年代,这无疑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为镇南文史之补充。虽然,时人皆言,伊东此行之目的,实为窥伺中国机密,以为其再次侵略中国作全准备,然而,世以时迁,对于保存历史遗迹来说,伊东却是功不可没。
但是,正如杨绛先生所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南州民众几百年来用生命捍卫和保护的石牌坊终究还是没有逃过1966年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在1966年9月9日的“破四旧”中,用“绞盘”、“葫芦”等将牌坊“肢解毁弃”。从此后,这个三百余年的历史珍贵建筑,永远的从历史上消失了。
至于伊东为何要重点记录此牌坊呢?这除了牌坊本身建筑工艺精湛,雕刻精美,又地处冲孔道途外,我不禁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就是伊东忠泰对于这座牌坊的建筑人的崇拜。
这不得不重点去研究黄嘉祚本人。黄嘉祚,号震寰,镇南州城北丹凤邑人,其先江南人,曾祖奇环,以商贾寓滇,以堪舆卜镇南;其祖廷佐,膺寿官,父肇熙,膺恩官,弟嘉祜、嘉裕,皆有政声。嘉祚髫年器宇轩昂,早游黉序,屡试高等,中万历辛卯科云南乡试第七名,事父母至孝,历任东川通判,楚蜀明府,政声籍籍,时人不称“廉父”,而以“神君”称之。其一生,究心程朱理学,因其学理之深,为当道荐为理学名臣,并恩赐四品服,其逝后,授奉政大夫衔。从黄嘉祚一生究心程朱理学,被推荐为理学名臣来说,可算是誉满四方的一代哲人。这样的人,在伊东看来自然值得记述,至于其崇敬之心就不言而喻了。因其清末之年,无论理学、心学之发扬,皆在日本,日本人对于此二中学问之推崇、研究、实践,是当时的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这不得不说是当时国人的悲哀,纵观历史,日本的明治维西正是践行理学、心学的成果。

在进入镇南州城后,伊东必是进行过一方研究,深入了解了镇南地方历史文化后才作此图绘。不然,当时的镇南州城,辉煌之建筑何其少有,牌坊临近之文昌宫、广福寺大殿,其精美远甚于牌坊,其难道不足记乎,实为伊东之别有所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