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老师,你帮我看看我这个针头走线要怎么走啊?迫切的询问声此起彼伏”,原来这是从正在举办的彝绣技能培训班传来的声音。三年多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南大学及上海机场集团共帮扶南华县在全县10个乡镇的35个村以及县外举办彝绣技能培训班123期,免费培训绣娘8947人次。其中贫困妇女1222人次,残疾人237人次,男性“绣娘”105人次。
“彝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彝族民间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又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两校的帮扶下,通过开展彝绣技能培训,学习掌握彝绣技艺,让更多的贫困妇女背着孩子、抱着娃,实现了居家灵活就业”,南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妇联主席朱必兰同志介绍道。“大家都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非常认真地学习技艺,培训结束后,有意愿的绣娘我会以公司名义跟她们签订订单合同,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感谢两所学校为绣娘和企业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我一定带领姐妹们,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一根绣花针,把日子绣的像花一样美。”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负责人丁兰英说。
把培养传承、设计、刺绣、管理、经营人才作为彝绣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大力实施彝绣人才培训项目,提高了绣女们的绣制水平和商品意识,激发了她们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同时也有效带动了广大妇女群众实现居家创业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增强了彝族刺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南华县整体彝绣刺绣水平明显提升。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帮助绣女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服饰)遗产传承人、刺绣工艺大师和国家级考评员,授予有突出贡献的彝绣企业负责人、彝绣能手、彝绣经纪人荣誉称号。共培养出云南省手绣制作工高级教师10人,南华县级教师14人,并且有4名专业教师取得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证;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楚雄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南华县级传承人3人,这些传承人和行业带头人依托工作室、传习所带徒授艺,为南华彝绣产业发展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