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风光旖旎,山川秀美,物华天宝,地处滇中高原西部,是通往滇西方向的咽喉要塞,素有“九府通衢”之称。境内立体气候明显,林地面积广阔,植被类型多样,野生菌资源十分丰富,其种类、数量、质量均处在全国领先,已知野生食用菌种类290多种,资源年蕴藏储量1.5万多吨,是天然的野生菌资源物种基因库,松茸、块菌、羊肚菌、鸡油菌世界“四大名菌”和“中国十大名菌”均有分布,每年夏秋季节,山林里处处弥漫着野生菌的清香,采菌已成为人们分享喜悦和致富增收的重要载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依赖程度高,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破坏,野生菌赖与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产量日渐下降。加之广大群众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掠夺性采摘野生菌,导致南华生态环境以及野生菌的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南华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为扭转局面,践行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采取“四项措施”探索出一条爱菌护菌繁菌的色发展之路。
——以封山育菌为基础,建强产业基地。山林是野生菌赖于生长的自然环境,天然林资源保护区工程的实施,南华县作为金沙江流域多年来已全面停止采伐,野生菌赖于生长的自然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并开始尝试对松茸、牛肝菌等野生菌经济价值较高、发展潜力大的菌类生展区实施封山育林育菌。先后制定下发了《南华县松茸等食用菌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南华县封山育林育菌管理办法》,明确在封山育菌区域实行不准砍树、开垦、盗采等七不准措施。并聘请生态管护人员1621名,对野生菌基地进行重点巡护管护,进一步把封山育菌工作落到实处。2023年,全县累计实施封山育林育菌200余万亩,切实把南华野生菌产业基地做强发展壮大。
——以菌山承包为措施,带动群众增收。实施菌山承包是野生菌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南华县作为省内探索推广菌山承包最早的县市之一。早在1995年,五街镇芹菜塘村委会村民罗兴生在房后山承包松茸山30亩,成为楚雄州首位菌山承包个体,也是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2003年,菌山承包在咪黑们村委会得到进一步推广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菌山承包”模式在五街、沙桥、龙川几个镇乡镇得到快速推广,并快速辐射到各村各户进行效仿经营。目前,按照“公开标底、竞价承包”的方式,全县推广菌山承包经营面积近50万亩。菌山承包不只带来了生态效益,还带来了良好经济效益,五街镇开们村小组2023年菌山承包经营收入达140多万元,76户农户,户均分红1.8万元,罗武庄乡罗增山农户菌山承包近1000亩,销售收入达12.6万元。
——以示范基地为样板,促进提质增效。坚持典型引路法,抓好样板、做好示范。在州林业和草原局的支持下和州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的指导帮助下,邀请专家、学者在五街镇芹菜塘村委会房后山开展松茸保育促繁科技实验,并建成首片松茸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30亩。在楚雄州召开的“第五届菌根食用菌会议”上,该示范基地作为唯一确定的野生菌保育促繁参观点,受到了来自20多个国家461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依托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在五街镇咪黑们村委会开们建成1000亩松茸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该示范基地被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命名为“森林云南”建设省级示范基地。2021年以来,依托“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的机遇,建成以松茸、牛肝菌、块菌、大红菇为主的“百菌园”“菌王山”“菌窝子”等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7个8140亩,切实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县野生菌基地提质增效。
——以保育促繁为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抓好生态促繁,制定和完善村规民约,按照封山育菌“七不准”的要求,明确管护人员,加强生境保护,强化宣传引导,在人、畜活动频繁的边缘建铁丝网围栏、设置保护标识、悬挂小彩旗等明显标记提醒群众自觉遵守,并对2024年8月1日施行的《楚雄彝族自治州野生菌保护利用管理办法》进行宣传贯彻。推广保育促繁措施,积极采取调整菌塘腐殖质厚度、调整林地郁闭度、菌菇菌塘覆盖、科学留种,对童茸采取用农膜和腐殖质覆盖菌以保温保湿、减少病虫危害以及采用灯光诱杀害虫等措施。规范采收,即不采摘童茸幼菇,不采摘过熟菌,采集时不用铁质工具,采菌后用腐殖质覆盖好保护好菌塘。
2023年,全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达1.218万吨、交易额15.513亿元,综合产值达61.7亿元。2024年野生菌上市交易至7月,集散交易量4553.95吨、交易额5.366亿元,预计全年野生菌集散交易量可达1.3万吨、交易额可突破17亿元。下步工作中,南华县将继续与“绿”共育共繁、与“菌”相生相伴,持续走以“野生菌”为龙头的“两山”转化之路,力争到2025年野生菌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