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华县雨露乡政府南边十余里,山峦中有一个盆地。盆地中的村庄,叫洒披武,分上村和下村,上村是白族,下村为彝族,淳朴的乡风,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善良、真诚、勇敢、勤劳的村民。这里的白族和彝族青年相互通婚,结缘的家庭世世代代和睦相处。每年到了春耕和秋收的农忙季节,白族人和彝族人都会相互帮助栽秧和收割庄稼,谁家若要是遇上了困难,上下两村的人们也是主动出手相互帮助,人与人之间亲如兄弟姐妹。这里的党支部书记何秀琼是下村的彝族,说一口地地道道的彝话,也能说一口流利的白族话和汉话,被人们称为长着三个舌头的女能人,上村的白族民众都很敬重她。在党的民族团结光辉政策照耀下,洒披武的彝族和白族亲如一家。
洒披武长冲箐有一支神奇的山,叫“菌窝子”,山梁这边与山梁那边“翻山倒”,左边是上村白族的山,右边属于下村彝族的地界。有一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个天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上村的白族小伙何家明来到“菌窝子”采菌子,恰巧遇见下村的彝族姑娘何田珍也来“菌窝子”采菌。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双眸对视的一瞬间,两人感到惊奇又羞涩,含情脉脉对视了很久很久。眼看西边太阳落山,天就快要黑了,他俩各自背着满满的一篮野生菌相约一起下山。黑夜中,何家明一直把何田珍送回了下村的家中。后来何家明和何田珍喜结连里,生育一儿一女,如今已分别入读高中和初中。彝族姑娘与白族小伙七夕在“菌窝子”喜结情缘,至今在洒披武传为佳话。
洒披武是个古村落,古时,这里的人们男耕女织,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女人美丽善良,擅长弹三弦、月琴和笛子,跳左脚舞,唱彝族山歌或白族小调。男人身强体壮,崇尚武德,闲暇时就身披铠甲,手握大刀长矛,在山头上以比武为乐,随时准备为国家效死疆场,“洒披武”的村名由此而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滇西工委在此成立洒披武后备中队,开展反蒋斗争,迎来了全国解放。在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洒披武村委会就有何开富、何从富、何跃祥、何林旺四位烈士为国捐躯,这与洒披武的先辈尚武遗风有关。
人们都知道,当年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树立了唐蕃关系史的里程碑,巩固和稳定了西藏边境的安宁。雨露,古称雨落,是楚雄州四个民族乡中唯一的白族乡,有彝、汉、白、苗四个主要民族。这里夜不闭户,民风淳朴,乡风文明,生态文明,村野一片安宁,三十多年从未发生过一件刑事案件,是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