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首页 >> 新闻动态 >> 乡镇动态 >> 正文

留住妈妈的笑脸:南华“家门口务工车间”和劳务品牌的温暖交响


日期:2025年11月20日   作者:赖秀蓉   来源:    点击:[]

在楚雄州南华县和润佳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小区的彝绣务工车间里,绣娘们围坐在一起飞针走线,彝族千年纹样在指尖渐次绽放。“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绣娘李大姐笑意盈盈。如今,像这样建在群众“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已遍布南华十个乡镇。它们不仅承载着乡亲们“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朴实心愿,更在“楚雄彝绣”“南华菌工”等一批劳务品牌的坚实支撑下,成长为就业振兴的温暖力量。

楚雄彝绣:一针一线“绣”出家门口的产业图景

作为承载1700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彝绣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成为南华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重要依托。2023年,由南华县申报的“楚雄彝绣”劳务品牌获评省级劳务品牌,202411月,楚雄彝绣劳务品牌代表云南省,亮相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荣获三等奖,被认定为国家级劳务品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遍布城乡的务工车间注入了品牌灵魂。

全县以“楚雄彝绣”劳务品牌为轴心,积极构建“企业+协会+绣娘”的发展模式,织就“区域有园区、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就业网络。这些车间就设在村民身边,让非遗技艺真正在“家门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收入。

品牌的赋能实现全链条,随着“高校+平台公司+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产业联盟的建立,南华县形成了“县级美丽工坊、乡镇帮扶车间、家庭刺绣作坊”三级生产体系,并成功辐射带动3780户脱贫户、2万余人及197名残疾人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目前,全县已有2家彝绣规上企业、51户经营主体、45位非遗传承人、2360名彝绣能手和100名“南华绣匠”,成为车间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2024年,南华彝绣销售收入达5632万元,同比增长15.91%。

一串串数据,印证着“家门口车间”的活力与温度。这些扎根于乡土的车间,既传承了文化,也温暖了无数家庭。

南华菌工”:菌香四溢“种”出不离乡的幸福日子

作为“世界野生菌王国”,南华县以“南华菌工”省级劳务品牌为纽带,将一个个“家门口务工车间”建在菌山周边、村社之间,让群众在熟悉的菌香中实现增收。

依托“一县一业”野生菌示范县建设契机,南华构建了“企业+合作社+车间+农户”模式,在群众家门口建成野生菌采摘分拣、加工包装等务工车间20余个。实施菌山承包经营发展模式,高标准建成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78140亩,培育野生食用菌种植加工企业884户,引进35户企业及合作社投资种植食用菌7213亩,带动群众900余人参与种植,共同打造出“山上有保育基地、山下有加工车间”的就业格局,使2.5万余群众实现“守着菌山就能务工”,其中1.2万名脱贫群众通过车间稳定增收。

同时,“南华菌工”品牌通过精准的技能培训为车间持续赋能,开展野生菌相关培训45期,2750名村民经培训后成为“技能菌工”。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车间产业链不断延伸,从初加工走向精深加工。江苏品品鲜等企业入驻后,仅人工菌种植就带动900余劳动力人均增收2.4万元。全国最大野生菌交易市场周边,配套建起的餐饮、电商等服务型车间,更带动1000余人在家门口成为新业态从业者。


上一条:党建织密“一张网” 龙川镇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下一条:南华县龙川镇:“以奖代补”机制“转”起来 微网格治理新动能“活”起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