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沙桥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团结带领全镇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通过抓实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工作,谱写“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时代新篇章。
拓宽共同富裕路,唱响互嵌融居“幸福歌”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沙桥镇秉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理念,坚持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原则,切实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力度,将水、电、路、通讯、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一体规划、同步建设,辖区进村公路全部得到硬化,路灯、公厕、排水沟、化粪池、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规划安置群众8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15人),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互嵌融居趋势进一步增强,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决心和意志更加坚定。
二是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以产业帮扶全覆盖为发展目标,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贷款+就业分红”等方式,引导各族群众发展黑山羊、高山黄牛等特色产业。争取整合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项目资金,把320国道与“鹅毛树特色蔬菜种植区”连通,建设1个物流中心,引进圆通、中通、韵达等10余家快递公司,不但打通了农副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的同时,而且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每年能获得租金收入5.76万元。在沙桥村建成农产品冷链加工配送帮扶车间,新增就业岗位30余个,户均增收3000余元。
三是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按照“一户一策”工作要求,加快培育民族地区新的就业增长点,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912场1824人次,不断提升各族群众创业就业能力。建立完善“县外转移就业为主+县内就近务工为辅+镇企吸纳弥补+公益性岗位巩固”四重保障机制,实现外出务工15075人(其中贫困人口497人);2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公益性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领上“财政工资”,各族群众共同富裕道路进一步拓宽,“两个共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打好文旅融合牌,搭建三交“新平台”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面摸排调查全镇“非遗”发展现状基础上,在于栖么村建立彝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拍摄宣传视频、开展“非遗”培训班、举办“非遗”传承人技艺展示等方式,加大对三弦舞、“阿苏者”、火草麻布、沙桥调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美美与共”,在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文化动能的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文旅融合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打造沙桥“餐饮美食一条街”,建好凤山湖星光夜市,加大“品味沙桥”美食路线图宣传力度,定期举办美食大赛,吸引四面八方宾客前来沙桥镇品美食、买山货、赏歌舞,打响“沙桥三绝”民族特色餐饮名片。将滇缅公路遗址、红军长征小道、大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推出“红色凤山·乡愁沙桥”红色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充分利用毛板桥景区、鹅毛树片区现代观光农业、龙箐梁子户外休闲体验项目等优势资源,每年定期举办“于栖么洋芋节”“石桥河萝卜节”“田心村钓鱼节”“沙桥村朝凤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推动沙桥镇成为周边各族群众旅游康养、农事体验、户外休闲的首选目的地,将沙桥镇打造成为全县以文旅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
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筑牢民族团结“安全网”
一是推进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工作机制,全镇建立三级网格1个,四级网格20个,五级网格83个,基础网格219个。各网格责任人线上线下及时了解辖区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确保“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将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送到各族群众身边,用“一张网”兜起百姓大小事,搭起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桥。
二是提升基层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将普法与民族事务治理相结合,整合县级政法队伍、镇村普法队、法律明白人等资源均衡下沉一线,开展“进网格办实事”活动,重点开展法律宣传、收集村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确保“抓前端治未病”,努力把矛盾风险发现在网格、化解在基层,不断提升基层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强化文明乡风培育。利用村广播、黑板报、座谈会、宣传册等方式向村民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大意义,引导村民将维护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成为共同遵循。积极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行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结合“爱心公益超市”积分评比工作,加大对收家治家和革除陋习成效明显家庭的奖励,引导各族群众转变落后观念,摒弃陈规陋习,改变不良习惯,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共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